厦门中盛粮油企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村办小油坊,经过14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一个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14年的时间,如何让一个企业有如此飞速的发展,在与黄文传董事长的交谈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新食品》:您用14年的时间,将一个濒临倒闭的村办小油坊发展成为年产值20亿元的福建省最大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在艰难的创业道路上,最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黄文传:我出生在厦门马巷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2岁才上小学,而读到二年级就又为了生计被迫辍学,拉板车、推石头等苦活累活我都做过。创业路上的艰难对我来说算不了什么。我记得2000年时,中盛粮油增资扩产,2001年,从安全生产出发,政府要求生产型企业厂房由抗震7级提升为7.2级,在建和已建项目须在2002年验收。旧的生产线要改造,新的刚刚开建,而企业又不能断了出货,我遇到了自创业以来最大的各种压力和困难。但是,我坚信粮油作为民生产品,百姓日常生活缺不了,做这个事业是大有可为的,因此我咬紧牙关挺了过来,一直坚持做到今天。
《新食品》:那您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关键因素是什么?
黄文传:首先当然要有天时,要有好的机遇。1992年邓小平南巡,1993年,一座占地10亩的中盛粮油企业公司成立。从人的因素来看,就算挫折再大,只要看准了方向,坚定了信念,就要一如既往、勇往直前。这么多年,在创业的路上,我受到的诱惑也很多,但是一些行业的暴利并没能改变我只做实业的初衷。我始终相信,食用油领域,虽然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市场还很大,只要专心做,就有广阔的空间。
率先实施“订单农业”
《新食品》:作为粮油企业,关键的一环是原料采购,而厦门在这方面并不存在优势,您是怎样解决公司发展过程中原料供应上的问题的?
黄文传:在福建,我们第一个提出实施“订单农业”,促使农业走向工业,再由工业反哺农业。同时,中盛粮油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也带动了广大农民增收,让他们靠双手致富、劳动改变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奔头。
2001年,从花生开始,中盛粮油开始在家乡推广国内首创“抗黄1号”新花生优良品种种植并大规模实施“订单农业”。为了消除农民的疑虑,我们公司做出了三项承诺:1、保证免费提供优良种子;2、保证亩产300公斤以上(若有不足,以300公斤计);3、保证以高于老品种花生10%的价格收购。有这么“傻”的承诺做保证,中盛很快就在福建全省推广种植3.5万亩,省外8.5万亩,直接带动农户6万户,带动农民增收3600万元,同时,我们也减少了从外地运输原料的高成本。随后,我们还以同样的推广方式在江苏、山东、新疆等地发展花生、油菜籽和葵花籽等油料作物的“订单农业”共77万亩,带动农户12万户,让国内很多地区的农民直接从中受益。
打造中国非转基因食用油第一品牌
《新食品》:公司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规划?目标是什么?
黄文传:公司规划到2008年前随着盛洲品牌的深入人心,销售网络以及市场占有率的快速增加,计划在华北、华中等地建设几个中型以上的食用油生产基地及油脂加工项目推广基地,降低物流费用,实现品牌落地,实施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在三年内,进入中国食用油的第一集团,打造中国非转基因食用油第一品牌。到2010年,我们公司计划年生产食用油55万吨,年产值35亿元,创利税6700万元。
(转自中国农业网) |